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习近平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来源:察右后旗融媒体中心
土豆,学名马铃薯,也叫“山药蛋”。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是全国第一个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场诞生地、马铃薯原原种防蚜虫网室生产诞生地、马铃薯产品获得国际品牌5A级认证诞生地,是“中国薯都”乌兰察布的核心区。一直以来,察右后旗广大农民靠这“颗”土豆,不仅使自己脱贫致富,还种出了大产业。察右后旗先后被农业部和相关机构评为“国家级马铃薯高产创新示范旗县”“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中国绿色名旗”。年建成乌兰察布市首家2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后旗红”马铃薯连续几年在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又被国际品牌标准工程组织(IBS)授予5A级国际品牌,成为全国首个成功认证5A级国际品牌的农产品。
解决温饱走出传统农业的“脱贫薯”
察右后旗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不但有利于薯块膨大和淀粉的积累,而且严重危害马铃薯生长的疫病发生频率低,所产马铃薯以淀粉含量高、品质好、无病毒、无污染,块茎大著称。察右后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的生态火山群和土壤环境,为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每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旗总播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土豆的做法有焖、烤、蒸、炖、冻、磨、煮等很多种,土豆制作成食品有:土豆条、土豆丝、土豆泥、土豆块等。几十年来,察右后旗广大农民靠着种植马铃薯,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脱贫增收。可以说,土豆为全旗减贫、消除饥饿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如今,已成为广大农民产业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脱贫薯”,更是“致富薯”。
打造品牌走向全国的“致富薯”
察右后旗马铃薯产业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形成了“三区两带”马铃薯规模种植格局(即当郎忽洞区域、大六号和贲红3个种植区和当郎忽洞——乌兰哈达——红格尔图35公里、大六号南梁——贲红希乐图38公里的两条马铃薯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带)。创建了7个苏木乡镇63个行政村的马铃薯绿色原料生产基地。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在年被农业部命名为第六批“一村一品”(后旗红马铃薯)特色示范村。作为中国薯都的核心产区,连续多年被确定为全国马铃薯大会现场会观摩点、农业部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推进示范点。察右后旗连续五年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田产量、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已创农业部新高,为华北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提供可行的技术模式。通过多年来新品种展示,成功引进青薯9号、冀张薯系列、黄金薯、甘引4号(黄兴)、甘引4号、甘引4号、中薯系列、v系列等一批田间性状表现良好品种,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及改变品种单一现状做出很大贡献。特别是精心培育的本土品种“后旗红”,真正实现了让察右后旗马铃薯品牌拿的出、叫的响、有卖点,同时也提高了全旗马铃薯整体品牌形象、质量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全旗建成大小永久性储窖51座,总储量可达21万多吨,形成了四大仓储区;培育马铃薯经销协会2个,专业经销队伍多人,建成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3处,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鲜薯销售遍及山东、江苏、云南、湖南、广东等20多个省市区,种薯销往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察右后旗马铃薯基本实现了由以“吃”为主向以“卖”为主的转变。
打造“互联网+”的“世界薯”
为了家乡的发展,老家在察右后旗的郭晨慧毅然辞掉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返乡创业,开设网上网下联销的新零售店,创办土豆生产和加工的实体公司。郭晨慧销售的红土豆品牌“后旗红”,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罗斯、蒙古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郭晨慧的新零售店不仅销售马铃薯,还售卖胡麻油、莜面、牛肉干等其他当地特色农产品。她的公司每年与当地10余个集体经济签订协议,直接带动户贫困户增收,间接带动户贫困户参与集体经济分红。年公司线上交易额达到万元,线下达到万元。
如今,察右后旗马铃薯产业发展正插上智慧的翅膀,“互联网+马铃薯”正是新一代察右后旗土豆人的新世界,已经成为察右后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薯”、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薯”、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薯”、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康薯”。
来源:学习强国
原标题:《走向“互联网+”的“新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