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要和食物打交道。人类对于食物的追求也从一开始的生存果腹变成了追求色、香、味俱全的高标准。现代人们的食谱中除了可以作为主食的食材,调味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餐之所以能够做到色、香、味俱全,除了选择新鲜的食材,调味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中餐中常见的调味料有很多,油、盐、酱、醋、味精、鸡精等等,在中国的普通人家当中,油、盐、酱、醋几乎是做饭的基本标配,不加这些调料做出来的几乎都是难以下咽的。
虽然说做菜的时候调味料必不可少,但也不是所有的调味料都必不可少,有些调味料虽然能提高食物的口感,但却并不“受欢迎”。比如说味精,长久以来,有关味精的“争议”一直存在,还有人说味精是“害人精”,吃了还能致癌,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味精的“真实身份”味精是中国菜的常见调味品,主要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一般做菜或者煮汤会多少放一些味精提鲜。由于味精“恶名在外”,很多中国的家庭在做饭时会有意识地少放或者不放味精,反而在餐馆为了提升食物口感会放很多味精,这也是家里的菜不如餐馆“有味”的原因之一。
仔细了解一下味精的生产过程可以发现,被“人人喊打”的味精“出身”并不奇怪,它采用面筋或淀粉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制成。历史上,味精的提取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不像是花椒或者大蒜,是从植物上直接摘取就可以使用,味精是一种从粮食中分离出来的结晶。味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年,德国人首先从面筋中提取到了一种氨基酸,因为面筋的原料是谷物小麦,因此把这种氨基酸命名为谷氨酸,这就是所谓味精的“雏形”了。到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团队从海带中分离出来了带有鲜味的谷氨酸结晶体。别看现在的味精价格低、给人的印象差,在年之前,味精的主要物质谷氨酸的提取并不能大面积普及。原因是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要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这种方法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还需要耐酸设备,所以在年之前,味精也算是一种“稀罕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年后,我国的味精厂创造性地以淀粉、大米等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的方式生产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味精。自此,味精才逐渐普及,真正走入了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庭的料理台上。二、味精真的能致癌吗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一种“味精致癌”的说法不胫而走,在网络上搜索还能搜出来一大批吃味精的人来。吃味精“有毒”“致癌”的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有,原理是什么?相信很多对“吃味精致癌”这种说法深信不疑的人可能都回答不了。事实上,“味精致癌”这种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的。细胞癌变、肿瘤等字眼确实让人闻之色变,细胞癌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电力辐射、紫外线等导致DNA断裂,诱发癌变,再比如有毒的化学物质,如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损伤DNA,形成癌变。“味精致癌”这一说法确实是无稽之谈,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也是氨基酸的一种,同样也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并且,谷氨酸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氨基酸,味精中的谷氨酸96%都能被人体吸收,形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味精有毒”“害人精”的说法是从上个世纪年代开始流传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说法非但没有消失,反而甚嚣尘上。据悉,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有人传言味精有毒,还有谣言表示日本已经禁止使用味精,味精加热的时候会产生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谷氨酸钠无致癌作用。焦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钠一字之差,真的和谷氨酸钠天差地别吗?事实并非如此,谷氨酸钠在温度超过摄氏度的时候,确实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会丧失鲜味,但并不会致癌,对人体无害,反而对大脑和神经系统有促进作用。三、味精的隐藏“技能”而味精对人体虽然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不能否认,味精在“食物提鲜”等方面发挥了大作用,因此,适量使用味精有促进食欲、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的作用。并且从化学角度来看,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对人体来说也是无害的。除了提升鲜味,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有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隐藏技能”。滋补、开胃、助消化这都是谷氨酸钠看得到的“优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谷氨酸钠还具有一些“药用”作用,在治疗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另外,谷氨酸钠还是脑组织氧化代谢的必要氨基酸之一,对维持大脑的机能具有重要意义,它还能降低血液中氨的含量,可有效避免由于血氨含量高对大脑的各种负面影响。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血液中各种含量的平衡。这都是被人们忽视的味精的一些正面作用。日常生活中,味精的主要应用场所还是大大小小的餐馆。在餐馆中,很多菜品尤其是汤,喝起来那么鲜美就是因为其中放了各种各种的调味料,味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提升人食欲这方面,味精具有显著作用,所以即使现在很多家庭都对味精“避而远之”,但是各式各样的餐馆还是把味精迎为“座上宾”。四、吃味精的一些危害抛开所谓的味精“有毒”、“致癌”、“害人精”这些偏见,在了解了味精的一些好处之后,吃味精也存在一些危害。不过这些“危害”更多的是在食用剂量上出现了偏差。之前报道中提到的有些人吃了味精上吐下泻的新闻,大多都是在短时间内吃了太多的味精才出现的一些不良影响。据了解,在年,我国就已经撤销了对味精的食用限制,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味精生产一片欣欣向荣,成为世界上生产味精的大国。在国家法律层面,味精并没有像一些有害物质如此前被禁的“敌敌畏”一样受到限制。但由于此前有过对于味精的负面报道,人们的疑虑并没有被打消。人们对味精持“质疑”态度也可能受到某些机构的规定影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曾经规定,味精的AID值为0mg~mg,即每人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的味精量要保持在0mg~mg之间,这意味着50kg的人,每天摄入的味精量要在6克以内。或许是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的规定给了人们一种错误的“暗示”,需要规范用量的味精肯定是存在哪方面不好的地方,否则没有必要规范用量。再加上线下线上的媒体一宣传放大,人们对于味精的谣言是愈演愈烈,先是有毒,又是致癌的,导致味精“害人精”的名声传遍了全中国。其实有关食用剂量这方面的规定非常正常,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不说味精,糖也可以用作调味料,但是长期过量吃糖也会有患糖尿病的风险。不说调味料,其他食物种类也是如此,长期多盐多油的饮食不仅患高血压的风险大大提高,患脂肪肝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五、对待味精的正确态度其实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把谷氨酸钠归入推荐的食品添加剂的A(I)类(安全型类),这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举措,背后各国科学家都进行了相当多的实验证明。想来这可以证明味精的“清白”了。不过鉴于人们对味精的疑虑始终存在,即使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的规定出台后,后续也进行了很多项关于味精的研究。年,日本的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对谷氨酸钠的转变体——焦谷氨酸钠做了研究,并将焦谷氨酸钠在大白鼠身上进行了生物实验,实验结果并没有表明焦谷氨酸钠有诱发癌症的负面作用。年,我国国内也完成了一项有关味精的长期实验,实验主要针对味精的毒理特性,不过我国得出的实验结果和国际上一致,并没有发现味精“有毒”的结论,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食用味精固然存在其局限,但也没必要因噎废食,毕竟味精在很多方面利大于弊,适当使用还是可以的。传了那么多年的“味精致癌”,再往前进一步,已经患了癌症的人群能否吃味精呢?如果有专业医生给出专业意见,患癌的人仍然能适量食用味精,那么“味精致癌”的说法可信性就大大降低了。癌症有很多种类型,虽然不能一刀切地说所有患癌的人群都能食用味精。不过据调查,乳腺癌、鼻咽癌、肿瘤患者是可以正常食用味精的。结肠癌、食道癌等建议是少吃味精。几乎所有癌症都需要饮食清淡,所以味精这个调味品属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就是可以食用,但是要减少食用剂量。正确对待味精是非常重要的,在追求食物口味、质量方面,味精几乎可以算是一种“必需品”。但是食用味精确实存在风险,对待味精,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大用特用。毕竟是一种调味品,适量食用即可。六、味精食用的小技巧拆开味精“伪科学”的真相,对待味精保持一颗正常心以后,在选择味精、使用味精的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小技巧”。比如味精作为一种商品,自然存在质量问题,质量不过关的味精可能真的会影响到人身体的健康。因此在选择味精的时候,要选择正规厂家、晶体纯白通透、包装质量好的味精。味精的使用方法也是一个存在很多争议的话题,此前有说法称,味精不能在长时间加热的情况下使用。事实上,一道简单炒菜的温度都能轻轻松松达到几百摄氏度,谷氨酸钠的热稳定性很好,不会分解出致癌物质,完全可以在烹饪中正常使用。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味精的鲜味保持度比盐、糖等调味料更好,即使稀释倍,人的舌头仍更感知到鲜味。所以在做菜或者煮汤的时候,味精不必放得太多,否则高温环境下形成过多的焦谷氨酸钠不但不能达到提鲜的作用,还是产生一种酸涩的味道,影响到食物的口感。总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关于味精的负面消息经过这么多年,非但没有澄清,“害人精”的说法却印在了很多人的心中。若要真正改变人们的想法,还需要在宣传方面多下功夫。各种媒体平台是一个澄清的“好去处”,也是谣言的“滋生地”,不说味精,前两年有所谓“公知”公然声称吃绿豆可以包治百病,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哪哪都是漏洞,却在当年引起了一股吃绿豆的风潮,很多糖尿病人都信以为真,差点酿成很医疗事故。很多人似乎对一些媒体的说法非常信任,不管多么站不住脚,都会有人相信。为了还味精一个“清白”,还需要在媒体平台多下功夫。对这些“伪科学”坚决打击,更重要的是把有科学依据的结果拿出来,才能令人信服。尤其现在很多人还在相信味精致癌,还在不自觉地“宣传”这种错误信息,澄清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过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