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高血压作为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等的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导致多重疾病,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知。
根据指南的定义,所谓高血压,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是收缩压(高压)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用了“和”及“或”,也就是说高压和低压,只要其中有一个指标超过标准值,都算做高血压。
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它的发病因素非常复杂,至今仍不明确。根据统计,还是可以归纳出主要的几大类危险因素:首先就是遗传,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因素,所以,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血压情况。接下来是肥胖,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因素,高血压也不例外,根据权威指南上的数字,肥胖者减肥有直接的降压效果,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患高血压风险高得多。然后是饮酒和饮食不当,所谓饮食不当,就是吃的不对,比如说喜欢吃咸的,吃很多盐,或者吃很多高脂肪的食物,不吃蔬菜等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饮食,尤其是高盐饮食,高盐饮食是我国高血压广泛发病的原因之一。还有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作用于血管,使血压升高,长期抽烟会使血管增厚、硬化;不但如此,抽烟还会影响药物的疗效,所以,烟是绝对不能抽的。最后是心理压力,情绪的紧张会通过一系列方式造成高血压,要学会自我缓解压力,保持平和、冷静的态度。
我们这里讲的都是原因不明的所谓原发性高血压,还有一类高血压是继发性,就是有明确病因的如继发于肾动脉狭窄、肾炎等肾实质病变的肾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性疾病的继发性高血压。这些继发性高血压除了血压高还会有其他一些表现,就诊时医生会加以鉴别。绝大多数的高血压还是原发性高血压。
那么怎么来判断自己是否高血压及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呢?这完全依靠血压的测量,而不是主观感觉的症状。很多高血压的患者并没有不适的症状,甚至血压已经很高了还没有感觉,但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已经在慢慢发生了。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或每半年要测量血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要及时就诊。
不管是新发高血压患者还是已经用药治疗复诊的患者,在就诊时门诊偶测的血压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易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影响,容易产生“白大衣”效应,测出的血压值可能会偏高,且一次血压值不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真实的平均水平。自测血压不仅能够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值,而且还是在患者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测得,反映血压的真正水平,更具参考意义。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家自测血压的高血压病人已经占到70%左右。反观我国,只有三成左右的门诊患者会在家中自测血压。
建议患者能在家中自测血压,至少每天早晚测两次,如果有条件最好是测四次,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还有,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这期间会有一些药物的调整更换,患者要知晓自己的用药。就诊时携带血压记录并提供用药记录,就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加准确地进行判断以及了解个体高血压的规律,利于指导用药,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的选择及服药时间的调整。
内附完整标准诊断高血压的方法,一起学习学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