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平日里身强体壮,体检时却发现血压高了;更有甚者,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却突发脑中风,一摔“摔”出高血压……生活中这样“后知后觉”发现高血压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广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峻教授表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感受阈值不同,当血压缓慢升高时,较耐受的患者会渐渐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出现‘无症状’的高血压状态。”
他还指出,超过半数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通常男性比女性更耐受些。
不过,“无症状”的高血压真的无迹可循吗?
高血压“无症状”更危险很多人自觉身体没有不适感,便认为没有患上高血压。还有不少人即使知道自己的血压高了,但认为“无症状”就无需治疗。
然而,高血压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不代表没有对身体造成损害,反而比有症状的高血压危害性更大。
吴峻教授指出,持续的血压升高会损害人体的心、脑、肾三大器官和全身血管,严重时会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衰竭等急症。
他提醒,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夜尿多等症状,千万不能轻视,应及时就诊排查高血压。
合并有以下因素的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有高血压家族史;
糖尿病;
肥胖;
高脂血症;
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运动不足等。
先管住嘴、迈开腿别急着吃药对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的轻度高血压患者,吴峻教授建议确诊后的头3~6个月可先从调整生活方式入手,包括:
饮食上忌口,少盐、少糖、少油,每日食盐摄入少于6克,多吃新鲜蔬果;
多运动,年轻患者可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而对老年患者(无腿部和肺部疾患)来说,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每天至少走一万步,强调“迈开腿”,打太极等相对静止的运动则不推荐作为生活方式调整的锻炼之一;
缓解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戒烟、戒酒。
不过,如果6个月后血压还是无法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生活方式的干预力度还不够,或者高血压遗传因素作用过于强大,此时最好用药治疗,还应加强生活方式的调整。
预防高血压要从娃娃开始抓高血压的出现,与饮食习惯、遗传特征、生活作息等都有莫大关系。吴峻教授建议,预防高血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娃娃抓起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
儿童高血压症状多数不明显,但健康危害极大。超重或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睡眠不足等都是少年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因此,预防高血压,要从婴儿期就开始抓起,远离以上的危险因素。
2饮食清淡,油脂摄入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主要含饱和脂肪酸和较多胆固醇,而食用植物油多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脂肪酸。
因此,预防高血压最好以植物油如茶油、葵花籽油、豆油和橄榄油等替代动物油。
此外,还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纤维素、钙和钾等食物,如粗粮、蔬果等。
3进行有氧运动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走路等,不推荐举重等过激的无氧运动。
4情绪调节血压对情绪变化特别敏感,工作压力大、情绪容易波动的人群要学会自我缓解,加强心理抗压能力,保持情绪稳定。
5定期测量血压预防无症状的高血压,定期测量血压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包括家庭自测血压也可作平时有益的健康参考。
对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35岁起就应每年测量一次血压。而高血压的高危人群,如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的人,更要重视血压的定期测量(至少每天一次)。
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脑梗塞以及动脉硬化等,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很多人会选择使用化学药物,可化学药物本身的毒性和副作用又影响人体健康,会降低自身对于疾病的体抗力。
相比较而言,天然药物才是更为理想的选择。关于防治心脑血管病,不得不提到中药——丹参,三七。
在适当的比例及酸碱度的情况下又能产生新的化学成份——小G蛋白。
丹参——活血化瘀,扩张心血管、抗肿瘤
丹参,是我国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
现代临床药理研究认为,丹参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广泛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菌等作用。
丹参可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液流量,同时可以降低血液当中的胆固醇,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可以预防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
此外,丹参还可以保护脑组织和肝脏,改善肾功能以及抗肿瘤作用。
三七——软化血管,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小G蛋白——修复,抗凝
小G蛋白,能有效的修复冠心病的核心病变及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修复作用,而且对支架患者具有“支架再内皮化”的效果。
小G蛋白的作用类似于阿司匹林、VE,能有效促进内皮细胞迁移,支架的再内皮化,修复血管内壁的完整性。但其实可以完全被吸收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