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录根据会议录音整理
在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做了题为《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的发言,其中特别强调:心率控制在高血压治疗中,地位显著。
心率增加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心率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这一结论,来源于诸多的临床研究。耗时最长的是美国的Framingham研究,通过对例高血压患者至少36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校正了年龄和收缩压影响因素以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随心率增加而增加。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如:CIBIS-II研究通过对例慢性心衰患者1.3年的随访显示,基础心率和治疗后心率的改变,均与患者生存率显著相关;CASS研究通过对例冠心病患者15年的随访显示,在校正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子后,心率仍是患者死亡的强预测因子;TNT研究通过对例冠心病患者4.9年的随访显示,心率增快是引起主要心血管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是:心率增加,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心率是高血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实际上,血压的控制机制是多种多样的,肾素-血管紧张系统(RAS)的驱动、高肾素水平对平滑肌和心脏的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都可能使血压水平增高。有资料调查显示,在人群中,年轻人的心率往往偏快,而老年人的心率往往偏慢,而且绝大多数人心率快与肾素水平高有关系。
我国的FEVER研究提示,基础心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与心率小于60次/分的对照组相比,心率大于80次/分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可高达13.46%。可见,高血压患者如果合并高心率,其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都会增加。
心率管理要有一个合适的范围
心率加快是导致血压上升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危险因子之一。目前大部分医生都重视血压、血糖和血脂的调整治疗,但对于心率的管理却是滞后的,形成了短板效应。忽视对患者心率的管理,会让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改善大打折扣,医生有必要在干预其他危险因素的同时,注意对心率的管理。
综合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我们初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尽管我们要重视患者的心率管理,但心率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在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总的来说,应该把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控制在60~74次/分,如果患者夜间有心率高峰出现,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把心率降下来,尽可能地减少心率的波动。
靶心率的控制要因人而异
对于高血压伴有冠心病及心力衰竭患者的2级预防,靶心率的控制要分别对待。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静息心率维持在50~60次/分,伴心衰患者的静息心率维持在55~60次/分,是相对安全的。
当然,还要防止患者在运动以后心率的过度反应,中等量运动时心率增加不宜超过20次/分。安静时患者的平均心率降低幅度以大于8次/分为宜,大于14次/分更佳。
原文刊登于《医院·医师在线》年11月30日C4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师在线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