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90后年轻父母觉得自己都还是个宝宝,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可能都没注意到,有的发现异常,却不知道孩子已经悄悄病着。
比如孩子写作业困难、写作业拖拉、容易走神、丢三落四等,家长可能只是觉得小孩子淘气,却不知道孩子可能患上多动症了;
或者是小孩经常无缘无故地就抖一下肩膀、眨眼睛等,家长可能觉得习惯性的动作或是卖萌,却不知道孩子可能患上抽动症了;
小孩6个月还不能自己翻身、10个月还不能咿呀学语等,家长可能只是觉得每个小孩子成长发育时间不一样,却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发育迟缓。
下面就给各位家长详细地科普下有关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发育迟缓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病率高,学龄期儿童为3-7%,平均为5%,男孩多于女孩。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三方面表现为主要特征。
如果孩子存在以下一些表现,那就高度怀疑孩子可能是多动症!
1、上课容易走神;
2、上课小动作多;
3、特别好动、活动量大、很难较长时间保持安静;
4、作业拖拖拉拉;
5、脾气急躁、没有耐心;
6、粗心、不注意细节;
7、智力尚可,但学习成绩欠佳。
多动症有哪些危害?
1、影响孩子的现在
在学校:不好好听讲,学业成绩不佳,不服管教;
在家里:作业无法按时完成,爱发脾气,和父母关系不融洽。
多动症的孩子因为表现差,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同学不愿意与之交往,容易缺乏自尊。
2、影响孩子的未来
如果不经治疗,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尽管大多数孩子的多动水平会降低,但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和家长老师对抗、违纪、攻击、逃学、被停课;还有6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常常因为不能持续有效地工作,无法与同事友好相处而频繁更换工作,其社会经济地位常常低于其他人,出现反社会行为。
因此,目前对该病主张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因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学习和人格塑造的最佳时间,如果错过此治疗时间,与同龄人相比,差距会越来越大。
父母要远离哪些多动症治疗误区呢?
1、早期不重视,认为可以自愈
不少家长认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也就会自然痊愈了,因此只要平时抓得紧一点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疗,导致孩子病情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治疗。
2、父母强制的纠正
生活中父母的类型各式各样,有温柔型、有严厉型、有纵容型等,多动症孩子遇到严厉型的父母,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惹出很多麻烦,父母难免会采取特殊的措施来教育孩子,或许这样的行为可以管一时,但没过多久孩子又出现类似的情况,作为父母真的是一筹莫展。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纠正,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病情,还会变相的加重孩子的病情。
3、私自滥用药物
在孩子出现奇怪的行为举止时,不少家长自以为是,给孩子购买治疗药物,以为孩子缺乏某种维生素,擅自给孩子服用,不但起不到控制和治疗的作用,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在耽误病情的同时还加重孩子的病情,促使病情一发不可收拾。
4、盲目听信偏方
虽然我们的医疗水平一直在进步,但还是有很多家长或者上一辈的老人还是比较轻信偏方,相信什么“祖传秘方”之类的,给孩子熬了一锅又一锅的“神仙药”。但所谓的“神仙药”往往没有神仙那么有灵性。
5、增加学习和训练强度
大部分的多动症孩子都有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多家长为了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不断的让孩子学习做题,以为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其实这对孩子的注意力提升一点效果没有,反而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导致多动症更加的严重,成绩更是一塌糊涂。
什么是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
抽动症有什么危害?
1、继发学习困难
抽动症患儿由于经常不自主的抽动或发声会引起患儿注意力分散,严重的患儿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2、个性发展问题
儿童抽动症多在儿童时期发病,而这一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我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会发展成品行障碍。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
如果抽动症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患儿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父母对治疗抽动症有哪些误区?
1、不重视,导致病情加重
目前家长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观点,就是孩子眨眼,摇头、耸肩等可能是看电视模仿的,说明孩子的模仿能力强,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症状会自行消失,亦或者就是简单的眼睛过敏、结膜炎,并非是传说中的抽动症。因此,导致孩子病情不能及时的发现并治疗。
2、强制的干预
在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摇头、伸腿等行为时,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是故意的调皮捣蛋,做怪相,于是在孩子出现奇怪的行为时,大声的呵斥并制止,这样的行为或许会管个一两分钟,但是在父母转身的那一瞬间,孩子的怪异行为还会持续的出现,甚至变本加厉,所以父母的干预根本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3、完全依靠吃药可以控制
实际上此病是神经、精神、心理三结合的疾病,需要3方面的综合治疗,尽管服药的效果明显,也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要注意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4、情况好转便可停药
此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复发的倾向。不遵医嘱自行停药可导致复发,而且复发后抽动的内容会发生改变,如以前是眨眼睛,停药后变成了甩脖子等。
什么是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在6%~8%之间。在正常的内外环境下儿童能够正常发育,一切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有哪些症状?
1、体格发育落后;
2、运动发育落后;
3、语言发育落后;
4、智力发育落后;
5、心理发展落后等。
1、影响孩子长高
发育迟缓患儿由于身体机能的发展限制,往往身高都比同龄人矮很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在成年时期对工作与择偶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2、影响孩子言语和语言发育
患儿会出现出现言语和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说成句的话,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脑发育迟缓患儿完全失语。
3、影响智力
智力低下是最常见的脑发育迟缓危害。
4、影响视力
据统计,25-50%的脑发育迟缓患儿都伴有视力障碍,患儿多表现为近视、弱视、斜视等。严重者有眼震,偶为全盲。
5、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由于身高体重都比同龄,儿童偏低可能因此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容易导致孩子不爱和生人接触、交流,缺乏自信。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6、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1、在发育时期内若出现智力发育迟缓,孩子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同时伴有适应性行的缺陷,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
治疗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时家长的误区?
当家长发现孩子身材矮小时,往往会采取两种做法:
1、积极治疗,见到广告或听到什么增高产品,无论代价如何,都要去试一试,结果,当效果不佳时方找专科医生诊治,此时可能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或已有不良后果。
2、等待,有的家长认为“23岁还窜一窜”,孩子个矮不着急,有早长晚长之分,当发现孩子真的不长时,医院就诊为时已晚,孩子可能骨骺已愈合,失去长高机会。
鑫玉医药专治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生长迟缓等疾病!因为专一、所以专业!全国免费--
鑫玉-刘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