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高血压症状 > 疾病诊断 > 无症状悄悄发病,ldquo静默杀手

无症状悄悄发病,ldquo静默杀手

发布时间:2020-12-1 2:40:38   点击数:

无症状、隐匿发病

却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

这些特点是高血压病的可怕之处

也是令人们容易对其忽视的重要原因

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的脑出血患者。

图/视觉中国

静默杀手高血压

本刊记者/钱炜

本文首发于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

89岁的刘力生每个工作日早上9点都会来到位于北京西四环外的办公室上班。从这里再往西不到10公里,就是她50年前曾经“奋战”过的地方首钢集团。在那里,她曾经做出过在世界高血压防治领域一鸣惊人的成绩。到了年代,中国高血压防治的“首钢模式”已经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叹。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在这一背景下,“首钢模式”很难在各地复制。目前,中国的高血压防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高血压防治领域已经奋斗了一辈子的刘力生,如今还在为缩小这一差距而每天忙碌着。

医院副院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以后,刘力生就将全部精力扑在了自己一手创办的民间机构——中国高血压联盟上。作为世界高血压联盟(WHL)正式批准的唯一代表中国的成员,它是当前中国防治高血压的主要力量之一。

刘力生坐在一间由住宅楼套间改装的装潢普通的办公室里,这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一种疾病的老人,正在和同事们忙着修订最新一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这一重要的临床医疗文件按计划将于年3月发布。

脑卒中”筛查。图/新华

静默杀手

中国对高血压有着长期且系统的研究。早在年代大跃进时期,当时医疗界就提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口号,将高血压作为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称慢性病、慢病)的抓手与切入点。

~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成人患病率为5.11%。年,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制定,并将原发性高血压称为高血压病,对高血压的分期作了详细说明,这对高血压防控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年,全国第二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的患病率是7.73%,年第三次调查的数据是13.58%。年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被看做是第四次高血压调查,当时的患病率是18.8%。

原发性高血压指的是人体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高于正常标准,但除此之外未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另一方面,在医疗上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的,则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

刘力生是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根据这一指南的规定:人体正常血压值为收缩压低于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80毫米汞柱(/80mmHg),如果血压值≥/90mmHg则为高血压。

最新的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从年开始,医院原院长高润霖院士领衔的“十二五”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据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王增武在年8月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此次调查发现,中国当前约有2.5亿高血压患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高而上升。

从整体来看,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男性高于女性,分别是24.3%和21.6%。城乡差距减小,城市为23.1%、农村为22.9%。研究还显示,过去10年,高血压地域分布的“北高南低”趋势已发生改变,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对比年,高血压的知晓率从30.2%上升到42.7%,治疗率由24.6%升至38.3%,控制率从6.1%提高至14.5%。

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宇清表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肥胖、高钠饮食与饮酒是高血压的三大首要危险因素。据张宇清粗略统计,50岁以下的中年高血压病人已经占到病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此外,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4.5%。张宇清指出,造成中青年与儿童罹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肥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往往持续时间长,是遗传、生理、环境和行为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血管疾病是各种慢病中引起死亡最多的疾病,高血压病又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病种。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与年龄成正比,可造成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损害或器质性损害,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今年48岁的胡传江是江苏苏州一所大学的科研处长,他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并非来自于医生的指导。对他来说,高血压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惨痛记忆。二十多年前,在外地上大学的他正在课堂上听课,却突然收到来自老家的电报,通知他“母病危,速归”。在他当时的印象里,母亲向来是一位健康、坚强、能干的女性,怎么可能突然病重呢?等胡传江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回家以后,才知道母亲因医院急诊室的担架上,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经医生介绍他才知道,母亲患有高血压,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偶尔在工厂医务室测量血压的时候知道血压数值高。医务室的医生给她拿了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她并没有当回事,在工作、生活中向来作风泼辣的她,很少能够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母亲所在工厂的医生也没有积极宣传高血压病的危害,而只是开了药了事。

那一次,是胡传江最后一次见到母亲,由于脑出血的部位在最致命的脑干部,所以虽然出血量不大,但医生仍然未能挽救她的生命,不到50岁的她临终前也未能看到儿子一眼。悲痛之余胡传江得知,自己的舅舅也患有高血压。多年以后,舅舅患了脑梗塞并造成肢体偏瘫。

对于胡传江来说,是家人惨痛的教训和生命的代价提醒他十分注意防范高血压这个静默的杀手。由于了解到高血压有遗传倾向,所以自己进入40多岁就开始注意体检,最近两三年果然出现血压值高于正常范围,于是他坚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医院测量血压,还买了一个家用袖带式血压计,每天自己监控血压。然而胡传江也发现,虽然自己因家庭的原因而对高血压特别重视,但周围的人对高血压的危害却知之甚少。

的确,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从中年以后开始发病,进展缓慢,病程长达十多年至数十年,初期很少有症状,约半数患者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测量血压,才偶然发现血压增高。还有不少人,一旦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后,反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神经症样症状,例如感到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等。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现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后,才因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而去就医。像胡传江的母亲那样,一发病就出现极为凶险的后果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实际上,无症状、隐匿发病,然而却持续、悄悄地造成心、脑、肾、眼底等重要器官的损害,这些特点恰恰是高血压病的可怕之处,也是令人们容易对其忽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只重视开药而不重视交流与宣讲,高血压防控最基本也最简单的环节在中国成为软肋。

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图/新华

“首钢模式”难以复制

对此,刘力生是有切身经历的。

在“文革”时期,刘力生带领12人组成的医疗小分队被下放到首钢,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很快发现,由于炼钢需要力气,俗话说“吃盐有劲儿”,首钢工人普遍吃菜过咸,抽烟喝酒对他们来说也是常事,年轻工人当中血压高的很常见。据粗略统计,当时首钢每天因为高血压休工的工人就有多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工厂开不了工。

年,刘力生等人在首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基地。在刘力生等专家的指导下,首钢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所与首钢各保健站组成人群防治团队,开展以限盐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合理使用廉价降压药,定期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

在此过程中,工作队也经常到国外开会,将国际会议上先进的理念应用到首钢高血压的防治上。“那时我们从本意上并不是为了做科研、拿数据,只是想为那里的工人们做点实事。”刘力生感慨道。

到年,工作队对最初的名筛查工人进行10年随访,对已经管理的例高血压患者做分析,血压管理率达到60.8%,控制在临界以下的达71%。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即把年龄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计算出的标准化发病率——编者注)从/10万,干预几年后发病率下降至60~70/10万,脑卒中发病风险下降近50%。刘力生将这一结果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做了报告,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称赞。WHO曾派专人来考察,认为首钢这种终生管理和随访的模式为流行病研究和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最佳样板。

然而,刘力生如今看来,这种模式现在并不太容易复制。“目前来看,最适合的方法还是在社区开展慢病防治工作,通过提高社区服务站的治疗能力、宣传能力,将高血压在基层控制住,否则有再多的‘协和’‘阜外’也于事无补。”

在中国大城医院里,高血压的治疗水平实际已与国外并无两样。首都医科医院的高血压科门诊每天都人满为患,很多患者是坐了高铁、飞机,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专门跑来求医的。医院的高血压专科是由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余振球建立的,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高血压学科的概念。在高血压防治方面,余振球提出应该让病人重视自测血压,成为高血压防治的主体,医院才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

为了向患者详细了解病情和解释治疗方案,余振球对每位病人的诊疗都要花上至少半小时,上午的门诊通常都要拖到下午一两点才结束。在他的座位旁边,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dingjiaf.com/jbzd/5947.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